嘲讽中国足球,实则是对其深切的关注,“心死”才是真正的担忧。
谭浩俊在文章中指出,中国足协近日发布的《中国足球协会社会足球赛事活动赛风赛纪管理办法(试行)》引发了热议,甚至有自媒体将其与苏超联系起来,猜测中国足协要收编苏超。对此,一些媒体进行了严厉反击,认为这是自媒体为了流量而炒作,将嘲讽中国足球的行为视为“流量密码”。
谭浩俊认为,将足协的规范性文件与苏超挂钩并不妥当,也不认为足协有意收编苏超。事实上,苏超的赛场风气在中国各级各类足球赛事中是最好的,足协出台的规定并非针对苏超。
然而,在此时发布这样的文件,确实容易引起球迷的猜疑,给自媒体提供炒作的机会。尽管这份文件在苏超之前就已经酝酿,但正式印发的时间并不合适。
谭浩俊强调,不管何时出台这样的规定,都是必要的,也是比赛的基本规范。自媒体作者不应生搬硬套,对他们的批评也是可以理解的。但将球迷的关注和批评说成是嘲讽,是否有些过于夸张?
以中国男足外出比赛行李较多的问题为例,球迷的关注和批评本是一种监督,而非嘲讽。事实上,这个问题早已被广泛诟病。媒体将球迷的关注和批评说成是对中国足球的嘲讽,实在难以理解。
谭浩俊认为,批评和嘲讽至少说明球迷还在关注和关心中国足球,尚未心死。如果球迷对中国足球不再关心,那才真正可怕。媒体应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,对自媒体中过分的言行提出批评,但不应将正常的批评和监督视为嘲讽。
事实上,对中国足球的建议和观点应建立在科学、理性的基础上。然而,从推行职业足球至今,尽管有众多科学、理性的建议和观点,但足球水平并未提升,腐败问题依然严重,假球、黑哨等现象屡禁不止。
球迷的耐心是有限的,表达不满和嘲讽并非不可接受。媒体批评不良行为和言论,也不应被视为“流量密码”。对中国足球的关注和关心,无论是笑声、哭声,还是欢呼声、批评声,都是球迷对中国足球的关注和关心的表现,不应将其视为祸害。
心死才是中国足球真正的危机,媒体应关注和关心球迷的呼声,而不是将他们的关注和关心视为祸害。只有这样,中国足球才能真正迎来希望。